序
“万劫不复有鬼手,太平人间存佛心。抽丝剥笋解尸语,明察秋毫洗冤情。”
这首诗是我写在“法医秦明”系列第一部《尸语者》之前的开场白。龙年除夕之夜,当我以写侦案日志的心态开始动笔时,我并没有想到《尸语者》可以出版成书,更没有想到这本书还能有幸跻身畅销书的行列。在这里,我要向我所有的读者表示谢意,因为你们,我才完成了我最初的愿望,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法医的真实生活,也正是有了你们的鼓励和鞭策,我才有了将“法医秦明”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的最强大的动力。谢谢你们!
《尸语者》出版之后,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邮件,很多人都很好奇,我每天面对那么多尸体,会害怕吗?
还真没有,即使是上学那会儿也没有害怕过。参与侦破了三四百起命案,见证了不计其数的非正常死亡,面对尸体的时候,与其说是害怕,不如说更多的是惆怅。干这行,就像是过坎儿,有时候难以承受的不是现场有多血腥多腐臭,而是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复杂就这么赤裸裸地摊在你的面前——说实话,我也不知道还有多少坎儿要过,只能不断地锻炼强大自己的内心吧。
当然读者的来信也会有让人莞尔而笑的惊喜。有次打开微信,收到一段稚嫩的童声留言,原来是某位读者让他八岁的小女儿亲自催稿来了。小家伙奶声奶气地表达了对《尸语者》的喜欢,这特殊的鼓励让我又是开心又是感动,没错,《无声的证词》的进度都是你们催出来的呀(笑)。
当然,也有很多人问过《尸语者》中案件的真实性,虽然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“以真实案例为蓝本”的创作原则,但是还是要重申:“法医秦明”系列中每起案件的具体情节均系虚构,人名、地名都是化名,如有雷同,实属巧合,切勿对号入座(尤其是别把真实生活中的我和书里的法医秦明画上等号哦)。小说的创作肯定不可能照搬现实的案例,所谓的真实,是书中涉及的法医专业知识的真实,是每一个推理逻辑细节的真实,是作为“尸语者”的法医们认真办案的态度与智慧的真实。
为了让“法医秦明”系列更加有料和精彩,我一边抓紧业余时间拜读国内外优秀的悬疑作品,一边也在每次出差办案时,向全省各地的法医前辈拜访求教,收集了不少不同寻常的案例素材,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故事,也将会在接下来的“法医秦明”系列作品中一一呈现。当然,作为写作新手,我还是得再补上一句:作家朋友们不要指责没有艺术感和悬疑性,行内朋友们不要指责情节的幼稚,只当是一个小法医的劣作,请宽容地一笑了之。
最后还是忍不住分享一个有趣的段子。有位还在上高中的女孩子在上课时偷看《尸语者》,被老师无情地没收了,过了两天,老师板着脸过来找她,训了一通之后问道:“那个……那本书还有续集吗?”哈哈,你看老秦我也是用业余时间写的书,你们可别在上课上班的时间看书哦——不过现在,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老师:“法医秦明”系列第二部《无声的证词》,来啦!
2013年2月9日
秦明
大多数人往往被事物的表象蒙骗,只有少数智者能够察觉到深藏的真相。
——菲德洛斯
1
师父的手指落在了尸体的后背上。手指沿着尸体的脊柱,从后脑滑到了骶骨1,尸体后背黏附的水渍在他的指尖滑开,仿佛被辟开了一道分水岭,手指经过的印记清晰可见。
“为什么不打开后背?”随着手指的滑行,师父的眉头也渐渐拧成一团。
作为分管刑事技术的副总队长,我的师父陈毅然算是公安厅几位老总里脾气最为随和的一个。四十多岁的他,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给我们讲冷笑话,总队的小伙子们都喜欢和他打成一片。现在他的表情可一点儿都不像是在开玩笑,我的心里默默打起了鼓。
“这个,咳咳。”石培县公安局主检法医桂斌清了清嗓子,准备接过话茬儿。
“没有问你。”师父把桂法医的话硬生生地挡了回去,“我在问秦明,为什么不打开后背?”
众目睽睽之下,我的脸一瞬间涨得通红,张了张嘴,竟说不出一句话来。
师父的手指又沿着尸体的脊柱滑动了一下,在几个位置使劲儿摁了摁,说:“我觉得你们可能犯了不该犯的错误。”
听出师父的语气有所缓和,同门师兄弟大宝连忙为我解围:“因为这次我们是初勘现场,时间又比较紧,所以就按通用的术式进行了解剖,没有进行后背解剖。”
我在一旁使劲儿点了点头。
通常来说,法医对尸体进行的是“三腔”检验,也就是解剖颅腔、胸腔和腹腔,只有在特殊的案件中才会打开尸体的后背,对后背和脊髓腔进行解剖。
“不解剖,总要摁压检查吧?”师父不客气地说,“我觉得只要你们认真检查了,就会决定开背检验的。”师父用止血钳指了指刚才他用手指摁压过的地方。
“嗯……这个……主要……”大宝总是在理亏紧张的时候结巴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法医秦明请大家收藏:(m.hanwangzw.com)法医秦明汉王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